字体
关灯
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   存书签 下一页

第320章 是金子在哪都发光,力挽狂澜(2/4)

算法项目组的工作了。

任重等人第一时间开工。

满头大汗的马夏澄在指挥系统中说道:“虽然这次的坏块数量极大,但本身的计算规则与往常没有区别。它只是量变,不是质变。我给你们预留了五分钟,时间已经足够宽裕,都加油吧。”

马夏澄的话说到后面,其实已经略有些有气无力。

量变不是质变的道理谁都懂,可真正去执行时又是另一码事。

马夏澄知道,成功的希望其实很渺茫。

“网”从表现出潜在危机,再到危机爆发的时间太短,爆发的烈度又太高,比一百五十年前那次更突兀许多。

哪怕他已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算法项目组的人员规模扩大了一倍,但准备还是不够充分。

按照常规理解,至少要达到总共三百个小组以及15个级小组,才能依靠冗余计算将成功率提到99%以上。

就现在这样,成功率其实只有30%,

能做的,该做的事已经做完了,剩下的便是尽人事听天命。

马夏澄从座椅上站起,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,目光一直聚焦在投影中显示的各组计算进度上。

计算进度以竖向长条状展现。评估依据综合考虑了各组组长与组员们的执行状况,同步给出个加权值。

短短五秒后,总计156个计算小组的进度条便呈现出了差异。

除77组之外,新成立的另外七十余个小组明显要比其他组差了一大截,并且有部分小组的进度条显示为红色。

这是由于根据系统的同步监控,这些小组的组长在编制计算计划时,一开始就走错了路,最终的结果完全不可靠。

至于六个级小组的进度条,则明显比其他小组的更高一截,相互间略有差距,但差异不大,且都和其他小组完全拉开了距离。

这很正常,但又不正常。

不正常在于六个级小组中只有五个是经过长期工作检验的成熟队伍,另一个是马夏澄中午时才破格提拔的任重的77组。

在下午的两次模拟计算中,77组分别取得了161和158秒的成绩,已经逐渐逼近级小组的最低标准,150秒。

77组一直有提升,但提升的速度正在不断放缓。

马夏澄本以为77小组会碰到能力墙,逐渐卡在155秒的水平,大约得等任重更适应计算小组的工作,又或者再给他重新配置五名水平更高的下属,才能逐渐突破155秒。

但万万没想到,在面对更复杂的运算场景时,任重这新手非但没被拉开差距,反而更进一步,彻底追上了另外五个级小组。

马夏澄从来没有机会知道二十一世纪的应试教育是什么模样。

在任重的时代,流传着这样的传说。

应试教育中的学霸之强,往往在于努力。

学霸们通过超高的注意力集中度和韧性极强的自我训练,形成了与肌肉记忆一样的足够强大的逻辑记忆。在面对常见题型以及常见题型的普通变种时,学霸们可以靠着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迅速找到解题思路,并进行快速而精准的解答。

但学霸之上却还有学神,尤其是刚跳级过来的学神。

学神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速度往往较普通人快很多,以至于他们很少把时间花在重复类型的逻辑记忆强化训练上,总在不断地获取新知识。

在面对某些固定知识点考题时,因为没有固定记忆,学神的表现甚至未必及得上学霸,但通过自我推导依然能把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   存书签 下一页